開放式及封閉式站位
5 s; E/ l4 t! Z. P: w 0 ^9 h D2 ~( Z- w; P1 Q. Y* P) c
. d6 B' S8 i# e8 X0 M/ L% s( H
$ ^: d8 o- k- z, q「傳統」正手擊球和「現代」正手擊球在許多方面都存在著差別。但是,最主要的一個區別就是擊球時的站位。傳統正手擊球兩腳連線與球網垂直,形成所謂「封閉式」站位。相反,現代正手擊球通常是指「開放式」站位,擊球時兩腳連線與球網平行,我們可以參考費德洛、納達爾等現代最具代表球員動作皆可發現「開放式站位」頻繁的應用在比賽之中。( A: n% C7 m! L+ b6 T: C4 z
; d! Z! x8 L1 f9 B j# q0 z
5 N# n) l) W- x1 Y& |對於「封閉式」站位,我們一般是指前腳與後腳交叉站立,而「半開放式」站位是指靠近擊球區的腳稍微在另一隻腳後面。雖然在初期也教授封閉式正手擊球技術,但網球方面的研究也一致認為這種擊球方式在處理正常球及更大角度的球時不是特別有效,只是僅僅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下採用,如;) S9 G+ U$ M A* q, A# ?
- ]" s8 `' t8 n$ k. ^6 ^) e6 V( }- 跑動中擊球
- 正在防守時
- 正在上網過程中,而球正好在身前時
G% w2 Q3 o) F: s
% e9 v" U! N0 ~$ a3 X8 E Q/ {8 u- H. P! W, U5 V
一些專家也認為封閉式站位正手擊球會阻礙整個髖部轉動,因此就存在致髖部和背部受傷的危險。很明顯,這種正手擊球方式是不可能向前移動重心的,想加力擊球就非常困難。在許多情形下「半開放式」站位與「開放式」站位有著同樣的優點。半開放式站位腿更靠近擊球區,重心可以更有效地向前移動。這是底線進攻型球員最常採用的一種站位方式。8 Y( {6 p0 W5 _& I* o
* G1 H' t4 J+ m
* i T: P1 O: b6 w
傳統 (封閉式站位) 和現代 (開放式站位) 正手擊球生物力學研究的主要特徵見於下列表格。近期的研究也表明,開放式和封閉式正手擊球技術的軀幹、手臂和球拍的運動驚奇地相似。另外,研究還表明各種正手擊球技術的腹部和背部肌肉活動也沒有表現出差別。因此,並沒有科學證據表明開放式正手擊球會對軀幹和上肢施加更大的壓力。5 k) e) J; Q b
; G$ Y/ c7 \& w6 _1 Q% t
( G. b* Z @3 G. n0 x- E. H% O3 t7 \( Y7 v9 B 傳統和現代正手擊球技術比較
& @8 z* d' I: s( j( g5 ~" Z 因 素1 u: j- q0 S7 N" \, ~4 F3 I
傳統正手擊球 現代正手擊球
B8 p& T* R3 r 握 拍& B- d6 d4 y; L: q& ~
東方式 半西方式或西方式
# f7 S& v# m0 O7 k" O 站 位. ^( b. y: T6 t$ ]
封閉式 開放式
; y$ V9 U5 A) D/ ~7 g3 F 啟動步法
. F$ m! n6 c1 x. K3 ? 向前上步 向側面跨一小步 2 `2 _* `3 J5 @
球拍後擺; H+ H& S7 |5 s& l9 w) @
直線後擺 (球拍轉至垂直;與底線呈90度) 環式後擺 (球拍通常轉至底線呈135度) * ~2 T6 [3 Z, R* _& }2 C0 V2 ?8 b
髖 和 肩" i# f* a! A* l3 B, }/ I. ~2 h
仍然保持封閉式姿態 傾向於更早地面對球網
: z. J! w8 t- b7 N 球拍前揮6 d3 S m- _6 I8 ^8 k
以肩為軸的轉動 身體多個部分共同參與 ! w8 U7 o# |, ]$ F% A4 E" ?6 \
關節運動
$ z/ u- s/ Q& i 所有正手擊球前揮時發力關節相似
! p3 ], R; \3 }# q# a/ f 擊 球 區
" T- m7 n) ?7 M3 }' R 更精確的球拍軌跡近乎水平 最佳擊球的時段變少了
k1 H0 ^) K2 J2 }" r5 a 膝蓋位置
8 ?! ?8 s% t7 }' t0 ~6 G" l 始終保持彎曲 擊球時伸展
# @" v( D7 a8 `1 f 受傷可能性
- o8 p7 n* u; X) X$ M c+ P 所有正手擊球技術相似
* {5 g I1 Q+ y% f% n 移動速度; ^6 I% k1 r# X7 y; [
較慢 較快 ( q# J i$ R! M9 R& z6 X8 r! x
隨 揮
8 M( x2 f/ v! Z( @* r) X" J 在體前 在肩上方 9 D! o6 w0 V# l t6 I L& M- @
雙腳位置& f; n" K( c. j5 y2 |
與地面接觸 離開地面
, `$ E% s# {9 a9 T4 o/ o2 \ 步 法! R5 }5 c8 f. C( {. i2 l
所需時間較長 可以使球員在跑動中擊球
1 r0 F9 U' w& ^; U! P / C& V( F& Q' n0 z& O) \
5 X/ C9 O5 y) w4 n角動量和線動量 % T' H3 T4 a3 D0 @( n. x
9 J' B' R4 x5 [0 a; {: {通常情況下,正手擊球動力練系統中的身體各個部份的協調性和產生的合力是一個成功地正手擊球所具備的重要因素。從上下文來講,動量是身體某一部分職量和速度的乘積。我們可以進一步將其分為兩種形式;線動量和角動量。在正手擊球中,兩種動量的產生都來自於地面反作用力。6 v: H1 `% q1 N
- J B* V( J* n( K. @線動量是身體某一部分所具有的線性運動數量,對正手上旋擊球非常重要。角動量是身體某一部分所具有的角度運動數量,它對擊球運動來說同樣非常重要。動量的產生始於地面,並透過動力鏈不同的身體部分 (腿、髖、軀幹和上肢) 順序轉動形成。很明顯,正手擊球的站位不同,線動量和角動量利用的程度有所不同。
+ I/ x, y0 H" a8 o( a) x, l9 j# f' C
$ b0 c8 N# G: T6 N; U4 |
3 s! |9 \: t6 E8 h8 p封閉式正手擊球
- i3 b3 C& ~2 S+ U# ?. {
. n! u8 }, t0 N# s- 當朝來球向前上步會產生相當大的線動量
- 腿、寬和軀幹的轉動會產生一定的角動量
$ b, z) ^$ T7 ]6 v4 S7 I7 T% S開放式正手擊球
* `1 I+ s1 g e1 `6 \ {; \
8 s. |% P& O4 Z- 由於是側面上步,只會產生少量的或沒有線動量
- 由於身體不同部分 (腿、髖、軀幹和上肢) 的轉動會產生相當大的角動量
: R1 J1 c& n; u7 O/ |0 m
6 S0 n+ q, S/ t8 A9 V
然而,透過後腳向邊線半步至幾乎與底線平行,你可以產生更多地線動量。然後前腿向來球上一步呈半開放式站位,這樣有利於髖和肩的充分轉動,以及重心的前移。不管採用哪種站位,有效的地正手擊球都需要協調好線動量 (膝蓋伸展) 和角動量 (髖、軀幹和上肢轉動)的產生。/ J6 O/ E) H! U3 n; r+ t
2 ~5 o: H j$ q4 z9 i
+ }) j6 y; \ q
4 K. {3 e% B0 p( q# _" B
* A& M. X5 ~' C5 `: m# w v學習各式擊球方式:融匯貫通
8 g, q- S w9 I' A/ }( L* p+ a. i$ Y4 M- r5 A- t% r0 ]
; j; i: |2 n& i! V1 s$ t
! Z* J" K9 |! Z/ W' F& v
現代高水準的球員都使用開放式正手擊球,那麼所有的球員都應該學習這種擊球方式嗎?關於學習哪種正手擊球存在者不同的意見。當我們學習擊球時,從生物力學的角度考慮,一些專家認為封閉式正手擊球比開放式正手擊球有一定的益處,但我們更希望從整體的角度考慮。這就意味著使用更全面的方法向球員介紹網球運動,而不是交給球員某一種擊球要採用哪一種站位方式,對於初級水準的人只要她們遵循基本的生物力學原則就行了。# p: n( s5 C7 L& p ]3 {; M( {
u- r1 V8 E8 t, ^& c% @5 T' @& x: i( y/ T
從高水準的競技網球運動來看,我們建議採用半開放式或開放式正手擊球,主要因為;0 _ E- y! s7 Q( _6 f2 G
2 D8 M" Q" @, n6 s- 可以照顧到更大的擊球範圍
- 容易解決接發球時間過短的問題
- 球員可以更有效地隱藏擊球意圖
. g7 Z, Z$ m6 ?+ l" g
# p! A5 {4 v" S" u- F
+ U3 m) c# X+ f" j4 x
無論何種站位與方法,球員都需要嘗試去學習,以保持全面的網球技能和協調能力發展,這能使我們在應對各式球路時,可以有更宏觀的角度去思考球的處理和方法。
& P8 o0 x6 u) z+ }
8 s |1 y! }; w/ q$ ^: l" a( ^ `' T: R
5 y. @3 @. |! x. k% ]9 V. b
|